供稿: 党政办 | 时间: 2015-12-30 | 次数: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新进展,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不断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3.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一些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对我国进行战略围堵和牵制遏制力度,高校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的任务更加艰巨。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宗教极端思想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影响加大,加强高校学生宗教活动管理,坚决防止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传播的任务更加迫切。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已经明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紧迫。
4.面对新形式新情况新任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视不够,一些高校领导对宣传思想工作抓得不紧,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需加强,校内外共同推动工作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需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针对性实效性需进一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网络等新媒体运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课堂、讲座、论坛、出版、社团等阵地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亟待增强力量,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意识形态领域噪音杂音时有出现,极个别教师甚至传播错误观点和思潮。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努力使高校领导干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力组织者,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5.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基本原则。(1)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驾驭能力,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3)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强化依法管理,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4)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5)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
7.主要任务。(1)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2)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5)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三、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8.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抓紧编写完成规划教材,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生动案例,注重吸纳广大师生的意见,及时充实修订已出版教材,不断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把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完善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把工程重点教材作为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一律不再组织遴选相应课程的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把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实行使用情况年度内部通报制度。
9.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确保使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学参考用书。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建立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组织开展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择优资助、国内访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完善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改革项目,组织党政干部、知名专家和一线名师讲授示范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严格按照课程建设标准设置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严格落实规定学分、师生比和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
10.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实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民族基本常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四个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深入开展以节粮、节水、节电为重点的反浪费专题教育活动,开展好学雷锋和道德模范、各行各业先进模范校园巡讲等活动,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青年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青春故事分享交流等形式,推动各行各业青年典型的事迹和精神广为传播,引导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做好就业指导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11.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推荐目录,组织遴选一批优秀教材和教辅资料,规范海外教材引进管理。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培育计划,积极推进高校与相关实务部门人员相互兼职。遴选一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专业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发挥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的研究、咨询和指导作用。
12.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从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育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制定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宣传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科方面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13.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定期对全体教师特别是新聘用教师、青年教师、回国留学人员、出国访问访学教师加强培训。深入推进哲社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关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促进教学和实践结合,把思政工作同改善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发挥好统一战线团结、凝聚党外教师和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教师的优势和作用,最大限度把各类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对有自由化倾向的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和约束;对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勾连活动的,要及时制止,拒不听从的要坚决清出教师队伍。
14.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宣传高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聘任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完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办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
15.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把政治标准作为教师聘用、考核的基本标准,严格聘用程序,规范聘用合同和入职程序,健全考核制度,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注意把好导向,完善外籍教师和海外引进人才聘用管理办法。规范高校重点人员教育管理,明确教育引导、管理约束、依法处理等关键环节要求,加强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五、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16.扎实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研究阐释,加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重点基地建设,建立和创办一批权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期刊,组织出版高水平思想理论创新文库,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工程”,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培育一大批政治骨干,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17.提升研究回答重大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研究,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整合优质资源,组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打造一批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国家智库。建立社会思潮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组织力量及时批判错误思潮和言论,开展坚决、积极的理论和舆论斗争。定期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有针对性地编写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建立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评价体系,加大咨政服务的绩效评价权重,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18.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高校名师大讲堂、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生动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支持高校参与中外人文合作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支持中外学者围绕中国发展和全球性重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19.切实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高校要统一设立新闻发言人,及时就高校改革发展重大部署和社会关切的热点敏感问题发布信息,妥善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宣传的文风作风。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教育媒体传播方式,推动高校信息公开,提升教育报刊、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传播能力,发挥好中央媒体作用,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把握好时、度、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广大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政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增强渗透力。
六、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
21.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制定网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建立部省校联动的舆情工作模式,汇集研判网上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处置网上不良信息。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校园网使用实名制登记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形成迅捷、管用的高校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机制,引导广大师生带头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建立教育、网信、公安、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形成网络管理合力。
22.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纪律。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材使用、教学过程督导制度。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对在课堂教学中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对顽固坚持违法、有害观点、不听教育劝阻的,要视情节调离、解聘;对散布反动言论、编写制作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或从事非法活动的,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聘用外籍人员担任教师,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23.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的原则,切实落实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一会一报制,由高校党委统一管理,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党委宣传部门审批,对场地、人员、内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管理,严把成果出口关。建立高校出版质量监督检查体系,严格规范选题管理和书号网上实名申领工作,实施出版质量通报和社会效益评估制度,加强对高校出版社、校报校刊编辑部、校内广播站及出版物销售和印刷复印场所的管理,加强高校图书馆订购境外书报刊和学术文献数据库、接受捐赠境外出版物的管理,加强对各种读书会、学术沙龙的引导和管理,绝不给违法、有害言论提供传播空间。高校要规范各类社团管理,制定大学生社团成立和年度检查制度,对挂靠的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加强活动监管。规范师生接受西方媒体采访,并从严管控参加西方国家使领馆、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展的活动。
24.防范和抵制校园传教。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严禁在高校传播宗教、发展教徒,严禁在高校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举行宗教活动、散发宗教类出版物及宣传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坚决制止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思想传播活动,对涉嫌违法犯罪活动的要依法打击,对参与一般活动的要进行教育转化。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宗教学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管理机构管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宗教学研究。按照守土有责、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构建教育引导、阻断渠道、依法处理紧密结合的防范和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渗透工作格局。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
25.依法加强对境外资金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监管。建立境外资金准入管理指引手册制度,明确高校、教师、学生接受境外资金资助的范围。规范接受资助审批程序,建立接受资金资助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坚持关口前移,未经依法审批的,不得接受境外资金和非政府组织资助。坚决防范和抵制境外非政府组织利用讲学、邀请访问、学术交流、培训、项目合作等名义从事渗透破坏活动,严禁合作开展涉及敏感问题和重要资源信息的项目,有重点地加强涉外科研项目保密审查。举办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会议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报批程序,加强过程监管。
七、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
26.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宣传思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及时加强指导。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建设善于办学理校、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分层次建设好高校党校,加大党务工作者培训力度,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夯实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组织基础。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培养青年中的作用。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27、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哲社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网络评论队伍。注重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支持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自我教育。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发挥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优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榜样作用。坚持高标准选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干部,把政治坚定和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有专长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宣传思想工作部门。高校党委宣传部长由学校党委常委兼任。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才培养,系统培训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及时向他们传达有关政策,为他们成长发展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尊严、有自信、有底气、有本事。对于坚持原则、敢于批判错误观点的要支持表扬和优先使用,对于不适合、不适应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岗位的要坚决做出调整。
28.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坚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会议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高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到高校做形势报告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一次形势政策课。成立由教育部、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安全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宗教局、共青团中央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高校宣传思想联合工作小组,统筹协调舆论引导、抵御渗透、队伍建设等各环节,统筹协调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各方面,定期研判形势,处理相关问题。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建立相应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的放矢做好工作。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经费支持政策和保障制度。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作为教育巡视的重要内容,形成各方支持参与、协同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