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党政办 | 时间: 2019-10-29 | 次数: |
10月26日,我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办,《探索》《理论与改革》《理论月刊》《长白学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我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话会暨“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学校综合实验楼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郑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54所著名高校的100余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安士伟、河南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徐军保、校宣传部部长王艳红出席会议。学院党委书记侯菊英和院长郑小九分别主持了会议开幕式和闭幕式。
在开幕式上,安士伟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安士伟真诚希望并相信,通过这次对话和研讨,将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徐军保副处长介绍了河南省情和河南省思政课开展情况,并希望与会专家对河南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政课建设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主题发言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西安交通大学卢黎歌教授表示,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本原则、构建的基础与前提、构建的价值与意义、构建的实践与方案、构建的形态,共同体与国际法的关系等方面,成果丰富多样。他认为,未来研究要对已有的基础性理论进行深化,对当前国际不同声音进行剖析,在价值观方面有所突破,讲清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理论、国家观、民族观的辩证关系等。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表示,共同体视域下的人类是近代的人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明形态上的命运观;人类命运是存在的,而且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利益、价值、责任的统一。天津师范大学秦龙教授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倡议的提出,是全球发展的价值选择从冲突对抗转向命运与共,价值评价从二元对立转向了多元主体,价值行为从抽象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同济大学刘勇教授表示,作为“一球两制”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一切肯定成果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我们创造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具有文明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共同体发展机制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构建对于资本主义具有全面优势的社会主义的共同体阶段。此外,广西民族大学陈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关锋教授、黑龙江大学刘林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叶美霞教授、北京大学宋朝龙研究员等14位专家还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它若干问题分别做了精彩发言。
在分组讨论环节,四个分论坛分别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理论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逻辑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关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之后,燕山大学的王建洲、浙江大学的桑建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白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饶明奇代表各自论坛向大会作了汇报。
会议还安排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专家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任蒋旭东博士在发言中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主题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定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原则、策略和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及世界现代化的关系,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产主义的关系,等等,都是刊物所特别关注的。蒋主任强调,我们此次论坛特别重大的价值,就是通过研讨推动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杂志社主编王骏表示,编辑和高校学者之间要加强交流,共同推出好的成果。《学术论坛》杂志社社长林智荣、《红旗文稿》编辑高天鼎、《探索》杂志社的王骏教授、《理论与改革》杂志编辑部主任陈琳、《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张向凤、《理论月刊》副主编申华、《长白学刊》编辑郑伟等也分别介绍了自己刊物的情况。
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作了大会总结。他表示,此次会议主题前沿、聚焦,问题探讨专业、深入,形式具有创新性,学术含金量高,是一次成功的盛会。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深入思考和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此次学术研讨会搭建了全国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话交流的平台,搭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的平台,对于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进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